close

北京新浪網 (2013-07-18 22:11)

 
 
  

  文/新浪財經專欄作者 孫思遠[微博]

  葛蘭素史克(GSK)在華行賄醜聞曝光以來,外界對GSK的口誅筆伐就沒有停止過。然而,GSK在兩大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股票不僅分文未跌,反而出現了微幅上漲,大有「任你波浪滔天,我自巍然不動」的架勢,究竟是什麼讓華爾街都力挺GSK呢?

在華行賄醜聞曝光以來,GSK在兩大交易所的股價不僅分文未跌,反而出現了微幅上漲。

  近來,全球醫藥巨頭葛蘭素史克(GSK)在華行賄醜聞持續發酵,公司已於16日針對事件發表聲明,表示絕不袒護或姑息涉事員工。儘管如此,輿論對GSK的口誅筆伐從一開始就沒有停過。近期的一項民調顯示,八成以上的中國網民相信商業賄賂行為推高了葯價,加上國內由來已久的看病難、看病貴問題,該事件也變得格外引人關注。

  通常情況下,上市公司一旦曝出重大丑聞,股價往往會隨之下跌。然而,作為同時在倫敦證交所和紐交所掛牌交易的GSK,行賄事件卻並未對股價造成任何影響。從7月11日公安部發布立案調查公告至今,GSK在兩大交易所的股價不僅分文未跌,反而出現了微幅上漲,大有「任你波浪滔天,我自巍然不動」的架勢。

  中國市場沒那麼重要

  根據GSK去年的年報信息,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到7.59億歐元,同比增長17%。然而,GSK的全球總銷售額達到驚人的264億歐元,中國的市場份額不到整個集團總銷售額的3%。儘管本次事件的涉案金額高達30億人民幣,GSK中國區的高管也幾乎悉數遭到撤換,但就中國市場在GSK事業版圖中的份量而言,此次異動還遠不足以撼動整個集團的股價。

  縱觀全球醫藥市場,中國市場的重要程度也遠遠不及發達國家。數據顯示,2012年全球醫藥市場總銷售額達到5160億歐元,其中北美地區佔42.8%,歐洲佔23.3%,日本佔12.2%,中國地區榜上無名。對於國際醫藥巨頭來說,中國市場的戰略意義大於實際經濟意義。當前跨國葯企能做的,就是盡量熟悉遊戲規則、提前布局,慢慢等待市場成熟、爆發。

  研發實力是立足之本

  據業內人士透露,國內醫藥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物鳳毛麟角,所生產藥物多為模仿、抄襲、盜用別國知識產權,抑或生產專利保護期過期的藥物。而發達國家的新葯研發周期長、風險高、且投資巨大。在美國,一個新葯產品從實驗室到最終走向臨平均花費超過10億美金,研發周期動輒在10年以上。沒有雄厚的資金積累、強大的研發實力、以及超乎尋常的耐心,國外醫藥企業根本無法在行業中生存。

  GSK即是重視新葯研發的典型代表,公司去年在研發方面投入了40億歐元;過去五年,公司已有23支新葯在美國和歐洲地區獲得批准上市。儘管新葯研發的耗費巨大,但產品一旦獲批上市,將給公司帶來持續而穩定的巨額回報。根據GSK披露的財報,公司2012年通過分紅和股票回購等形式向股東返還了63億歐元現金,股東待遇可謂優厚至極。

  華爾街交易員力挺GSK

  作為英國最大的醫藥企業,GSK重視新葯研發,現金流穩定(2012年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達20億歐元),股東回報豐厚。儘管行賄醜聞情節惡劣,但對股票進行買賣交易的並非義憤填膺的媒體和公眾。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,沒有理由懷疑GSK的核心價值會因行賄事件而動搖。

Cuttone公司總監、從業26年的華爾街資深交易員凱斯-布里斯力挺GSK。

  紐交所資深交易員凱斯-布里斯[微博]對新浪財經表示,從股票分析的角度來看,GSK的整體經營狀況良好、財務質地上佳,這也是為什麼公司的股價沒有受到影響,「畢竟,在資本市場,賺錢能力最強的公司才最受歡迎。」凱斯認為,最後應該是GSK接受處罰、破財消災了事,「我不認為GSK的核心業務會受到任何實質性的影響。」

  究竟誰該反思?

  拋開外界的質疑與責難,GSK穩如磐石的股價表現也給中國葯企好好上了一課——利潤微薄、抄襲成風的經營模式導致中國葯企無力研發新葯,引發惡性循環;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與核心競爭力,令中國葯企變得愈發脆弱。試想,如果行賄的主角從GSK換成中國葯企,股價還會如此堅挺嗎?

  另一方面,對於極力想打入中國市場的GSK,除了學習適應國內醫藥行業的潛規則,也別無良策。通常情況下,如GSK等知名跨國企業,在法律與合規方面都有非常嚴格的內部政策,輕易不敢觸碰別國法律紅線。國人在聲討GSK不法行徑的同時,是否應該反思一下,究竟是怎樣的土壤和市場環境孕育了這樣的行為?究竟又是誰在無形中推高了葯價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好金克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